Search

《道德部落:道德爭議無處不在,該如何建立對話、凝聚共識?》

有兩種道德悲劇威脅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道德部落:道德爭議無處不在,該如何建立對話、凝聚共識?》

有兩種道德悲劇威脅著人類福祉。最初的悲劇是「公地悲劇」(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),這是一種自私自利的悲劇,個人未能將「我們」的利益放在「我」的利益之前。道德是大自然為此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。當公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若不同牧民都為了自身利益無限度地擴大豢養規模,公地就會被完全耗盡,所有人最後什麼都沒有。生態學者Garrett Hardin提出的公地悲劇突顯了合作的問題。合作並不始終成為問題。有時候合作是一個必然的結論,而有時就是不可能合作。在兩個極端之間,事情的發展很有意思。

新的悲劇、現代化的悲劇,則是「常識型道德的悲劇」(Tragedy of Commonsense Morality),新牧場上的部落互相打鬥並非因為他們不道德,而是因為他們用非常不同的道德觀點看待新牧場上的生活,他們對於一個道德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不同的看法,每個部落都有自己一套道德常識,但各部落間存在差異,也仍有一些相同的核心價值,大多企盼家人健康、食物足夠、安全的庇護,不管哪個部落,都不允許成員說謊、偷竊或任意傷害他人。在現代社會常識型的道德悲劇,深藏在分化著我們的道德問題背後。

在此道德無疑是部分的解決方法,但它本身也是問題的一部分。在現代化悲劇中,促成群體內部合作的道德思考卻會阻礙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合作。在每個部落裡,新牧場的牧民都在部落的道德理念下團結一致,但是部落之間卻因為道德理念不同而分裂。這是不幸的,但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前一節的結論,它應該不讓人意外:道德並非演化來促進普遍的合作。相反的,道德是演化來促使群體在與其他群體競爭時獲勝。換句話說,道德是演化來避免公地悲劇的,但是它並未演化來避免常識型道德的悲劇。

道德是大自然促進群體內的個人合作的解決方法,讓有利害衝突的個人能夠一起生活,並發達興旺。我們在現代所需要的也是某種像道德的東西,只是必須提升一級。我們需要一種能讓道德理念相互衝突的群體生活在一起,並發達興旺的道德。換句話說,我們需要一種「後設道德」(metamorality),這種道德系統可以解決道德理念不同的群體之間的歧見,就像原本的、初階的道德,能夠解決具有不同私益的個人之間的歧見。

後設道德不是全新的概念。相反的,自從啟蒙時代以來,找出普世的道德原則一直是道德哲學的夢想。我想問題出在我們一直尋找「感覺起來正確」的普世道德原則,但可能根本沒有這種東西。感覺起來正確的東西可能在較低層次(在群體內部),而不是在較高層次(在不同群體之間)運作的。換句話說,常識型道德或許足以迴避公地悲劇,但無法處理常識型道德的悲劇。新牧場上的牧民若想要過和平而快樂的生活,可能需要用全新的、不那麼舒服的方法想想。

這本書是一本了解什麼是道德、道德如何演化,以及如何深植在大腦中。作者具有哲學家與科學家的生涯,以實驗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,來闡明道德思維的結構。

非常推薦大家收藏:)

「這個世紀的哲學,是下個世紀的普通常識。」

#道德部落
作者:Joshua Greene 約書亞 格林,哈佛大學心理學系「道德認識實驗區」主持人,專注於心理學、神經科學與道德哲學研究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我是法理建國派,理念是「台澎依國際法法理去殖民化,行使住民自決權來公投,而後建國。」 願你們與我同行:)
走在法理建國的路上,願有更多人能與我同行:) #終止代管自決建國
View all posts